知識誕生的奧秘
日本民俗學者梅棹忠夫先生作品,當年的中譯名是《知識誕生的奧秘》,寫成於 1969 年,日版寫成時,我還在過上輩子,但是現在看到也還是覺得有幫助。若能在剛開始當大學生或研究生的時候看到或許更好,那麼當年就會直接記住,不必同一段落再三讀,而可直接進入活用階段。
早年有各種海賊版,我是看到別人介紹才得知此書,想透過此書內容,進一步思索自己領域裡的資料,有什麼更數位化及系統化的可能,畢竟今天使用的工具已變,收集越多資料就需要更有技巧的整理方式。
網路上目前能看到的中文心得都集中在做卡片、筆記的部分,如果看日版的網文,還可以看到筆記如何搭配 Evernote 使用,基本上到了 2017 年的今天,各種快速收集資料的事,大概都用手機做了。(最近對 Evernote 限制只能用兩台設備很不滿,正尋找其他方式中,就記錄和整理發想而言,共享筆記 clear 跟我需要的方向不同,故後來不採用。Gingko 說不定是個好解方。)
筆記我到今天還是會寫的,因為有寫過一次,記住的程度完全不同。但他的提示很好,一次只寫一面,要記標題和日期,這以前都沒想到。如何做卡片,在我剛開始當大學生的時候已學過,我感覺如果要踏實讀書,手自抄錄的工夫還是該做,不過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乃是人世之常,首先並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他的建議,卡片之事我雖有心效法,到今天從來也沒做過一張卡片。 XD
回到他的書上。由於好讀,瞬間讀了半本,全書大概用一週的晚上就讀完了。由於梅棹先生是跟我學門相近的前輩學者,他說的都是身為學者的實際經驗,書中提供如何整理抽印本、學會跟考查資料的心得真是太實用了,真乃老師不會教,學校學不到的好心得。有些事情和要求在日本即使過了五十年也沒有變,而我卻是第一次知道原來裡面還有這些技巧,所以有些段落讀起來真是驚奇無比。梅棹研究人類學的經驗也挺好看的,既休閒又實用。
有些篇章中的論點以2017 年的角度來看確實是太老了,像日文的打字機早就是明日黃花,這年頭大家應該都用電腦打字寫文章了,他的要用打字機之說立意良好,但是為爭取時間讀完,這段當然就無須太認真。信件整理,今日用 gmail 大致上也就可以放心了。稿紙現在幾乎用不到了。寫日記、人生記錄和讀書筆記,這件事我已寫了十年以上的 blog,亦有一定程度記錄。如何整理構思(小札法)與寫論文,對我現在的工作很有用。至於對日本語教學的看法,則進入別人的專業,我用不到,不過加減看。
我自己看完這本書之後,再次感到現下社會很欠缺思考長遠以及規律的習慣,所以幾乎沒人寫這類型的書,就算有,恐怕因為不合時下口味,銷量不會太好。但就是因為欠缺,才更需要有人尋找出新時代的方法,試著教年輕人實踐。好書不厭百回讀,梅棹本人建議書至少讀兩遍,我大概也會再找時間重讀一下對我特別有用的部分,希望確實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