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歷史?
歷史是什麼?歷史是誰的?
歷史有三個層面,其中,史料是後人還原歴史、進行歷史寫作的依據,但絕不是歷史的全部。根據這則報導裡面説,「全民寫歴史、創造大百科」,這個動作燒掉五億,看似是要為後世留下史料,但是這樣的東西真的有如同其宣示的價値嗎?
先就這「台灣大百科」所收的資料來討論它的歴史價値。根據此報導,「未來上網參與撰寫詞條的民眾,必須先登入為會員,而且所撰寫的詞條,必須經過專家委員審査,擇其最優者才有可能在百科全書中佔有一席之地,以建立台灣大百科全書的權威性」,看似如呂不韋著《呂氏春秋》,號召秦民,能增損一字者饋千金般崇高,事實上,篩選的人是匿名的「專家委員」,由政府收編的學者一起關起門來選擇他們認為最優的資料。唸歴史的學生都知道,歴史最重要是求真,經過人為有意篩選的史料便不可盡信。換言之,在史觀不變的情況下,這些有意識形態、經人為篩選的史料,價値偏低。再加上此事由政府主導,那麼這豈不是一種官修正史乎?正史是什麼?就是政府規定人民「你只能知道這些我同意你知道的歴史」,政府選擇有益現政權的資料留下來,則可使出迷惑後人的障眼法,順便消耗愛批評政府的老學究們的精力,這是封建時代,例如清政權初入主中原所玩的把戲(請想想四庫全書是為何編撰),為什麼到了民主時代,現政權竟在仿效前朝故事呢?
再者,既然要先上網登入成為會員,那麼,這是一種資格審査。號稱全民寫歴史,表面看似只要在台灣的人都能寫,可是要登記身分證字號。所以沒有身分證字號,但生出新台灣之子的外籍新娘,或者那些在台灣布道了三五十年的老神父,因為他們都不是中華民國國民,就沒資格寫了。如果馬偕神父活到今天,他恐怕也沒資格寫,因為他不是本國人,根據台灣不友善的國籍法,他大概不會有身份證字號。這是那門子的全民寫歴史、保存集體記憶?更何況,又不是説是中華民國國民就有能力上去寫,電腦終究不像電視一樣普及,並不是毎家都有,即使有電腦也不等於這個家庭中的毎個成員都會用,會開機也不等於會打字能上網,這些不具使用電腦能力的人們,難道就不是台灣的一分子?可是這些人卻被排除在號稱全民寫歴史的廣大領域之外。所以所謂全民,分明是有階級性的,非中華民國國民、經濟能力不佳、不具備電腦使用能力的人就不算是台灣的一分子了,沒有一定的經濟力,不是本國國民就不能有公民權,我們是在19世紀末的英國乎?現在不是都已經21世紀了?現政權好遼闊的心胸啊。
根據歷史事實可以知道,今人特意篩選想留給後人的資料,未必是後人所需,後世的歷史研究者想研究什麼題材,也不是今人可以知道,所以,何需大費周章、耗資那麼多人民的血汗錢來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百科全書式的歴史是司馬遷、希羅多德時代在做的事情,現在早就不流行這種大而無當的事了。
我還有個問題,這用五億堆出來的資料,可以保存多久?我聽説,5、60年代那些寫在磁帶上的學術成果,到現在都因為沒有合適的機器而讀不到了,相對而言,有人能保證兩千年後,這些東西還能像史記、希羅多德歴史一樣為後人所閲讀?這件事在凡事一窩蜂的台灣,又能引起多大的熱潮、吸引多少真心想留下些什麼的人投入?
連同上個月的出版品分級事件一起看,我不禁想到了法西斯與共黨。一左一右、本質對立的集權政體,却玩一樣的把戲:控制媒體、進行思想檢査、要求人民擁護政府作為。中國國民黨有俄共淵源,其作為有共黨及法西斯色彩可以理解(卻非諒解),現政權不是號稱民主自由?怎麼開歴史倒車到這種地歩?
隨便想想就想到這麼多事(其他社會、金錢、以及技術等層面的問題,自有高人討論,我只説我確定懂得的東西),再想起我上個月被政府搶去的兩萬塊,我想,我是生錯時代了,古老美好的時代從來不曾真正存在過,無能為力的我,只好再複頌一次後現代主義史觀:「所有以文字書寫、口頭説出來的事件,都經過人為的扭曲,所以沒有真實的歴史。」既然如此,去寫詞條、領稿費的人能確定自己寫出來的就足以為歴史了?這號稱是全民撰寫的歴史,真有那麼全民嗎?所以歴史是什麼?歴史是誰的?你可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