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想像

先說,我本來就不是研究台灣史的學生,興趣也不在台灣史上面,所以我所知道的台灣地方史,恐怕不比你所知的多。現在我手上能參考的資料,只有我去旁聽台灣史課程時做的筆記與網路資料。通史性質的課當然不會有太多地方史的細節;用網路整理的方志資料大概是剛起步,或什麼我無法猜出的原因,總之少得可憐,只能把找到的資料在自己腦中東拼西湊,看不太到一個結構完整的脈絡。因為時間跟精神都有限,所以雖然我可能比一般人更知道應該要怎樣從圖書館挖出掌故資料,原諒我的精神都被工作磨光了,沒辦法用文獻佐證我的想法。說這麼多,只是要為自己無法用已有的專業能力寫這篇文的無奈做個台階而已。接著來講我想說的事。

從這一帶的地名頗能看出經歷過不同族群居住的痕跡及生活方式。根據網路上可以看到的少數資料,這裡本來是平埔族的生活區,加上根據我的筆記,老師提到苗栗開發時說,「在只有省道台一線時,它就連接了台灣最早開發的都市,故台一線是漢人在18世紀的開發推進邊線」。當時坐在台北的教室裡,全然不能想像黃斗奶在嘉慶年間是如何被人蛇集團丟下海,漂到中港溪口,流浪到苗栗頭份斗奐坪的番界跟熟番作生意,有了夠多的錢與熟番友誼後,開始開墾土地變大地主;土牛溝這種現代意義下的「國界線」,也只能想像它是一長條突起的土丘。

站在省道上左右張望,車子不太多,都開得很快,我心裡突然想起了這段歷史。牛埔,大庄,兩條路如此接近,跟什麼中山中正路這種諂媚式的路名不同,這樣的路名想必是跟著原來的地名而取,因此從路名就可以看出此地曾是漢番接觸之地。(需要說明的是,稱番沒有什麼惡意,只是跟著文獻記錄使用當時漢人對原住民的稱呼。)行經三姓橋與三姓公溪,找找所謂「三姓公」的由來,即可想像早期漢番接觸時的慘烈。

我的筆記又說,「從縣市山地鄉地名可以看出原來的族群分布,而將山地鄉連起來就可以知道漢人推進的範圍。亦即從北邊把山地鄉西緣連起來就是漢人推進的最後前緣,代表的是國家的行政力量的行政區劃,是國家用很強的行政力量規定阻擋的」。對生熟番而言,說什麼清國對他們進行帝國主義擴張太遙遠,從他們的角度看,漢人的開墾就代表他們的生存空間與資源被侵犯。三姓公的犧牲固然是悲慘之事,但是從土地與歷史的角度來看,漢番角力的結果,到底誰的境遇比較悲慘?到了今天,似乎沒多少人在意這條省道上一兩百年前發生過什麼事情,特地去提反倒好像別有居心。三姓公溪被政府水溝化,幽幽西流而去。
三姓橋
於三姓橋上所攝

過了省道往前走進入村莊,經過一個商圈,然後才是住宅區。想像自己穿過熟番的山林地下到了漢人的集居地,尚存的老房子屋頂還可以看出客家式建築的特色,所以也可以證明這裡的確有過客家人集團;沒留著的,也就是說拆掉以後新蓋的,不是變成了鐵皮屋就是成了公寓,到了現在,反倒好像隨處可見的紅頂鐵皮屋才是現代台灣建築特色? @@"

香山,某小學教材網頁上說因為山裡開了很多香花所以叫香山,我認為這種說法好像太過想當然爾,從前面漢番角力的內容思考下來,我比較相信香山原名番山,本來是指番人住的地方,因為名稱不雅所以拿掉兩劃,改叫香山。這是漢人常會做的事情。我望著前方的山,想像著二百年前,在這個令我覺得實在是鳥不語花不香的地方,平埔族人懷著祖靈信仰,在遮住陽光的淡霧裡,奔跑著獵捕山豬,成功後找塊石頭坐著休息一下,從竹筒裡倒點小米酒入口,待精神恢復時,回頭一望,滿山遍野的芒草花在風裡搖曳,獵人隊伍扛著獵物引吭高歌。這應該是蠻蟲師式的場景吧?
雨後

不過,我當然知道真實的生活與真實的歷史並沒有多少浪漫美好的時刻,覬覦土地利益的外來者常被先住民所殺,獵野豬的人當然也可能成為野豬的食物;連我自己都是暫時來這裡謀求些許好處的過客,美麗的場面,不過是我這不中用的外人,隨便想想的而已。

| 城市 | 23:06 | comments(0) |
Comment







請依上圖輸入檢核碼:


 Cookieに登録?
Trackback
url: http://momizi.z6i.org/mt/mt-tb.cgi/3348

07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