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鄉愁藍調》

我看完了,但想講的是跟搖滾無甚關係的事。

這本書用音樂,尤其是1960年代前後的古典搖滾與民國六十年代的台灣音樂、對父母青春年代的懷想,以及對自己年少時光的追憶這三支華麗羅馬柱,撐起了深厚沈重的情感平面。

我一邊看一邊想,六十年次的馬先生,跟我算是同一世代的人,能寫出一本這樣的作品,當然是靠極大的熱情,用宅一點的說法是,靠熱血與根性寫出了一本有分量有質感的書。到了這個年紀,能繼續保持熱情實在太不容易,若換成是我要來寫一本能展示個人才情背景的散文書,我能寫什麼題材呢?現在的我,到底還對什麼有熱情呢?

我想了大概一兩天,後來終於想出來。但是要花那麼久的時間才想到,只怕也不是真的熱情了。真的熱情,應該在被問:「你最愛的事情是什麼」時,即席大聲有自信地回答出來才是真的吧。而那好像是青年人在做的事,跟自覺未老先衰的我,實在搭不在一塊兒。

那麼,對於民國六十年代的回憶總該有了。三支羅馬柱上的刻痕與花紋應該是不錯的引導。沿著這本書的三支支柱,慢慢回想看看。對於民國六十年代,我到底還記得什麼?

噢,我有大概從兩歲開始的一些零碎回憶,至於所謂風雨飄搖苦悶壓抑的時代氣氛,對於當年不到十歲的小朋友而言,實在太難也太遙遠了。「美麗島」、「年少中國」這樣的歌曲雖然光芒萬丈,好像沒有理由走進我祖父聽京劇、祖母聽梁祝、姑母聽 "Knock three times" 與股票行情,並為貓王的死訊哀慟;我聽小白獅王,父母什麼也不聽的家。

音樂。小時候被逼著學了八年左右的鋼琴,家裡說是栽培我,但是如今回想起來,只像是因為父母對未來抱著不切實際的期望,或是某些他們過去不曾得到的東西,為滿足父母的虛榮心或不為我所知的原因,而用學琴這件事來折磨他們自己也折磨我。當然我不是一無所得,可是我實在不知道可以活用在什麼地方。學音樂學這麼久,拿了幾張證書,到底能做什麼?當時沒想過,也沒有人告訴我。練鋼琴這事,就先天條件言,即使發育後,我的手還是太小,彈不了大曲子,就練不上去了。加以我小時候一點耐性也沒有,要我連續四小時坐鋼琴前練琴,根本是虐待,當然造成不斷的反抗,不斷地挨罵。就外在環境言,台灣昔日的聯考制度,也不容許一個普通小孩在國中後還想發展課外才藝。在父母放棄將錢投進無底洞,我也不想再勉強自己的情況下,鋼琴這項才藝淪為我毫不思念的往事。我曾經很珍惜地收好的一張張音檢證書,當我不住在父母家裡,那些證書,花了我們無數時間金錢,伴隨著不情不願與彼此的不愉快才勉力換得的幾張異國文字證書,居然被看也不看地當垃圾丟掉。

少女時代,同儕才是重要的人,想花心思去做的事,背後的動機除了讓自己有解放感之外,不過就是想獲得別人欽羨的目光。我仿同學開始聽西洋音樂,以為自己喜歡,但是再怎麼努力,也許我根本沒有努力到別人所謂的「努力」那個程度;除了因為拿別人讀課本的時間來多看了一些書,所以作文寫得還可以之外,我好像什麼事都比不過別人。做好是應該,做不好要處罰,這種心情太挫敗了。因為萬分不愉快,是以年少的我,對自己以外的人,包括父母的往事,甚至我自己的內在想法,都不願去多加關注。用好聽的話說是心眼未開,說難聽就是白目鈍感、逃避現實,對一切無知無識,又漠不關心。還在戒嚴的年代,有個 IRCT 朦朧地聽聽上國言語與西洋歌曲,就足夠滿足我心裡一部分的虛榮與反抗,以及欲逸出現實的願望。再多就是太重的負擔。現在我知道了,如果休閒/課外活動,乃至任何事情,要是必須搞得好像惡夢一樣,那就別做。但我實在懂得太晚了,等我瞭解時,已為了自己的年幼無知付出慘痛代價,一切都只是落空。

離開了國中,不再有同伴跟我相互討論,我聽西洋音樂的誘因也慢慢消失。高中時曾回溯去聽較早期的音樂,說早期也不過只是回溯到1970年代後期的音樂,別離當時太遠,才買得到廉價的錄音帶。在那生活中沒有網路的年代,要聽音樂,如果不想靠廣播,就得要靠錢來砸,那怎會是不具熱情的我有辦法做到的呢?當時的我只喜歡抒情歌曲,所以除非是能上 American top 40 的音樂,讓我從廣播中聽到,搖滾這個類別大致與我無緣。自己無心,使得身邊的音樂環境相對貧脊。同時一如以往,讀書都沒空了,提什麼去中華商場逛唱片行。所以我也不會得到足夠的輔助知識去窺其堂奧。日子一天天過去,我離西洋音樂越來越遠。直到今天。

現在回頭看看,我終究沒有成為父母當年期望我成為的那種光芒四射,可以供他們四處炫耀的人。至於家族往事,如果他們看中我可能比大多數人多習得了一些,某些他們不擁有的史家技藝,而想寄託給我,我就拿出我的小本子記下重點,算是盡人之道。生命固然是父母給我的,但是他們的往事與心情,我願意或能夠背負多少,跟血緣、技藝的有無應該不相干。又或許,我內心的那個小孩,不論成為成人的我如何馴化他,仍走不出幼年反抗期。那就隨便他去好了。

所以我無法在心中仿效馬先生架起屹立不搖的看台,將對父母青春年代的景仰,與帶有幾分菁英氣息的,對音樂的熱情及家學淵源安置祭壇上,供眾人圍繞欣賞,甚至加以膜拜。但是走到我現在的年歲,覺得對一切事物逐漸失去興趣的溫度,過著不冷不熱又單調沈悶的溫血生活之際,我確實很想再從什麼事情裡汲取明朗與熱情。這本書的背後有著非常強大的熱情,足以蓋過我對 60 年代音樂的陌生之感,所以即使僅聽過這本書裡提及的部分音樂,不太瞭解每首歌、每個歌手的背後曾經有過多麼華麗的風采或荒唐的過往,我還是飛快地看完了這本書。

| 書本 | 10:22 | comments(0) |
Comment







請依上圖輸入檢核碼:


 Cookieに登録?
Trackback
url: http://momizi.z6i.org/mt/mt-tb.cgi/3376

07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