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古江河》小談中文書刊排版

數日前替吾師拿回一個掛號包裹,裡面是 許倬雲老師 贈送給吾師的新作:《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吾師開封翻閱後,因為看到這本書的折口 設計 特殊,便拿過來讓我看,和我討論其編排、選紙與設計等製作上的細節。又因這本書是許老師畢生的心血作,吾師指點,謂我應該要看這本書,且要特別注意看其中概念性的內容架構與文化圈的觀念。以我要做的題目及目前實際上的需要,我也覺得自己確實有必要看這本書,所以便毫不抗拒地,當天晚上就去入手一本。這本書有27萬言,內容如何,不是身為學生晚輩且目前又還沒看完的我有資格討論的,以下只談我對這本書在編排製作上的感想。

(20060415 追記:此書已在 4/7 午夜看完,確實是觀點新穎的歷史書,許老師不愧是上古史大家,於上古史的部分寫得特別精彩,果真是一生功力的展現,不過對於不習慣歷史學治學法的一般讀者來說,大概還是不易理解?

又及,現在點進 books.com 裡看這本書的資料,發現多了封面的設計理念與序的全文,為當時寫本文時之所無,難道是在回應拙文嗎?XDXD )

以編輯的立場,我拿起一本書的時候,第一眼當然先看它封面上的書名、作者、封面設計,接下來依序看出版社、封底、折口,版權頁因為有很多資訊,留著晚點看。按照這樣的檢視順序,很難不注意到「英文漢聲」這幾個字。我們這一輩人的童年,應該沒有一個愛書的小孩沒看過《漢聲小百科》吧。

早年漢聲的出版品在我的記憶裡留下了非常強烈的印象。我因最近時間有限,沒辦法細查漢聲雜誌社是如何轉變成英文漢聲的,但是出版資料及版權頁都可以證明他們至少應該是有前後承續關係的出版社。建立在「漢聲是一個很會創造新潮流的出版社」的認知上,再來翻這本書,我實在很想大叫:「怎麼會這樣子呢?」

我自信我看過夠多的書背,我知道西文書在書背夠厚時,有的設計者會讓刻意讓書背上的標題變成縱中横,意即這本書放在書架上時,你不用把頭向右用力扭過去60度,或將書拿下來逆時鐘轉90度,就可以很輕鬆愉快地看到書名、作者、出版社。我從來沒有看過哪本書的 封底 文案會有一大半跑到書背上去的。但這本書卻出現了這樣的創新,這是我進入編輯業後僅見的一個孤例,實在很難不想成這是排版時位置計算失敗、文字框跑位的結果(但照 "一般的" 編輯流程,不可能有哪家出版社會故意放著這麼重大的失敗不處理,他們不是花了很大的心思在做封面折口嗎?開新刀模的成本不少吧?怎麼想都奇怪,所以我不想推論這中間到底出什麼事了)。

好,接下來讓我們打開扉頁,跳過蝴蝶頁,開始看一本書內頁中,除本文以外最重要的作者自序。看到這篇序的排法,我很難不覺得我的頭中了一記悶棍。排法特別無所謂,但是這篇序的文字流卻混亂到我沒有辦法讀。我是以做畫刊雜誌起家的文編,基本上我不介意序排在一頁的上一半,目錄排下一半,但我會把它的排法理解成十六開或菊八開雜誌的作法。在我的編務及讀書生涯中,還是第一次看到有人敢於這樣做文字書。真相請自行參見 這裡

博客來的 預覽 頁面是有選過的,這兩頁目錄是比較不讓人感到殺傷力的頁面,如果是從序的頭兩頁開始看,根本不知道這兩頁的讀法應該要跨頁看過去,還是從上而下,到下一頁再從第一行往下看。預覧頁裡放的是縮圖,所以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整個頁面的文字流,不論是上一半的序或下一半的目錄,都是想要模仿水流起伏,上半是緩流,下半是激流。因為它有這麼奇怪的文字框架形狀,所以我大膽推測,他們用的排版軟體是 indesign 。看起來是很有設計感沒錯,卻完全不注意中文、甚至所有橫書文字的閱讀習慣。雖然前面我常在唸 word 是笨蛋 ,拿 word 來排學術書分明是 吃力不討好 的行為,至少以 word 預設的版面,用內定避頭點的功能,配合對齊方式,就可以讓你的頁面看來有基本的舒服。

《萬古江河》這本書的性質是歷史讀物,不是學術專書,一個腳註也沒有,所以很難得的,不是用 word 排出來的史學新書,卻是我第一本看到打破「避頭點」這個排版鐵則的中文文字書。

從去年開始,我發現報紙的內文開始不避頭點了。報紙是有時效性的東西,為了爭取時效,我可以接受報紙(即使是副刊)不避頭點 (聽說只有我們這些相關產業從業者,才會在意錯字、頭點這種綠豆蒜皮之事)。反正報紙看過就丟,有弱智媒體、煽色腥偽報導這種更大的問題存在,好像沒必要太在意頭點這種傷不了人的事情。但是文字書不是報紙。為什麼書報裡的內文,自有活版印刷術以來,基本長相都差不多?主要的原因應該還是為了閱讀時的舒適感吧。否則古人也不是笨蛋,難道他們就沒想過要把雕版雕成太陽、樹或魚的形狀,在裡面塞入符合形狀的字?寶塔詩迴文詩 ,甚至一貫道的仙佛訓文(尤其是訓中訓,因為這對一般道親而言應該是難以用電腦+office 排版的存在,而且還有保持神秘性的問題,所以google 上找不到多少好例,勉強找到 此圖,如果想看更多,請自己設法找到法會訓文之類), 在漢語文學中之所以為人稱奇,是因為它打破了方塊字在排列上特有的方正感及閱讀順序,而可以達到多向閱讀、一篇多讀的神奇境界。然而不管怎麼排、怎麼交疊,這些詩文的斷句還是符合中文的斷句。但是這篇序不是。

以我有限的經驗來推測這份文前(因為同時有序與目錄在同一頁,不知有什麼更恰當的稱呼),在排版軟體上排出來的流程可能是:先畫定多邊形的文字框,加上柵格(即強迫文字像寫在稿紙上一樣,直看橫看都排在一列裡,不特別去縮排),導入的文字流遇到文字框時,軟體不會管句子是不是斷在一個理想的段落,就直接折至下一行。或照某教授的簡明說法是,「放任電腦自行斷句」。

傳統排成長方形的版面固然也會在非一個詞結束處換行,但是不會像在奇怪的形狀裡看起來那麼不舒服。畢竟方塊字有其自身的方正感,經過從小到大的閱讀訓練跟經驗,也應該早就習慣了。按《萬古江河》的文前這種排法,整個版面從高處或從縮圖看時,可能非常有設計感、非常新奇,但讀者在看書的時候,會被它那種奇怪的斷法弄得叉氣不適,唸不下去。更何況這篇序的排版為了要符合形狀,所以就用了一個黑方塊來取代傳統的分段換行排法。一般用黑方塊或黑圓點是要拿來做條列式大綱的,不是要拿來當分段符號的,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讀這篇序。我已經努力過非常多次,怎麼讀就是讀不過去,書買來一週了,還沒有辦法讀完序,以致不得不放棄作者的寫作旨趣,直接進入內文。內文好歹是方的,沒避頭點就當作沒看見好了。(但是史學書的序很重要,序很重要,序很重要啊! >_< )

有這篇序做為活生生的範例,我才更了解以前下標被規定一定要在連接詞或標點的地方折斷,以及為什麼要避頭點的原因。我推測漢聲是用 indesign 排版的原因,即在頭點、文框及排列方式幾項。我過去半年也以 indesign 整理了兩本自己的作品,但是不能夠很理想的避頭點。固然我可以用文編的技巧增刪文字,或用排版軟體的調整字距,來達到避頭點的效果,但是當一本書裡有那麼多的頭點,而我只有很少的時間可以做這件事時,我就只好忍痛放棄修正頭點問題,因為時間得拿去做更需要心力的事情。我知道 indesign 是有避頭點設定的,而且花樣不少,但它終究是西洋人設計出來的東西,並不能完全符合 CJK 文字的排版習慣,實際使用上,避頭點功能並沒有像想像中那麼厲害。也許是我還沒找到解決關鍵,但我實在沒辦法把少量的私人時間全數花在研究 indesign 如何避頭點之上。反正我的作品主要是想整理起來給少數幾個同好親友留存當紀念用的,不盡如人意之處,雖然我深感無奈,但獨自一個人作業,時間、精神、體力都是有限,只好委曲拿到我的紀念冊的人,姑且閉上眼當作沒看到頭點問題好了。

可是許老師的書不一樣,它是商業出版品,定價那麼高,又是許老師畢生的心血作。我不了解為什麼要在文字書裡這樣玩創意,而不去注意閱讀者的感受。我並不是在否定別出心裁的創意及這本書背後所有人的努力,但在這篇序裡,「讓閱讀者眼睛舒服、讀得下去」這件最重要的事卻被忽略了。假如這本書的出現暗示一個起點──以後所有的繁體中文出版品可能都會變成這種難讀而不體貼讀者的樣貌,那我大概只好永遠的投共投倭投洋鬼子,不敢再回繁體出版品的懷抱了。

在選紙跟內文的圖文配置上也有很多可談,但我的肩膀不容許我這樣一直打字,這也不比前面談序時可以放影像檔連結,《萬古江河》在店頭是用收縮膜包好陳列,大部分的地方沒有開封展示品,沒摸過它內頁的人大概不會瞭解我在說什麼,所以於此從略。

去年底,我獨力替吾師編排出他的畢生心血作品,當時的情形說一波三折,甚至五折都不嫌誇張,過程甚為辛苦,好在最後的成品是我跟他都可以滿意地放在案頭或書架上、供人拿在手裡慢慢觀看的一本大書。在整理過程中,深深感覺到一個學者畢生的心血分量有多麼重,又因為我也同時整理了我自己的心血,所以我非常了解那種在意的心情。

錢穆說我們要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懷著「溫情與敬意」,對於一位成就著卓學者的心血結晶,我也樂於抱著一份溫情與敬意去閱覽。可是書所呈現的樣貌,卻是這麼難以卒讀,不是文字深奧難解,而是因為人為的排版所導致。我當然不知許老師看到他的書的成品時,心中作何感想,但若換作是我,只怕不能不大大感慨,謂情何以堪。

以上討論到的排版問題,亦可參看 老貓〈編輯可以不知道排版嗎?〉、同站周浩正專欄〈落版的藝術〉等相關文章,以為佐證。

| 獻曝 | 03:59 | comments(14) |
Comment

學到很多有趣的東西,謝謝這篇文章。就算以一個不是專業人士的讀者心態來看那文前,真的室友Orz 的感覺啊。

2006/02/27 7:58 AM, from

嗯,漢聲的排版確實很難讓人恭維,不過他們也不是第一次這麼搞了。可惜這個行業裡外行人太多,而不看書只看感覺的人也太多,所以我們會拿到空有設計感卻無法卒讀的版面。有空應該也來檢討這本書呼應你一下。

2006/03/17 8:07 PM, from 老貓

To 老貓:

蒙出版界前輩大駕光臨敝小閣回應,真不敢當。

我後來還是硬逼我自己把那篇序看完了,果然如常識所知,裡面真的有非常重要的內容,還好我讀了,其內容與觀念也很快地派上用場了,只是讀起來好痛苦啊,雖說學問苦中求,可是不該是這個苦法吧。(淚)

2006/03/17 9:53 PM, from momizi

看了您的文章之後,心想或許您會對許倬雲教授即將在誠品舉辦的三場講座有興趣,故將網路上的演講訊息摘錄於後。

許倬雲中國文化史講座

第一講
講題:近代中國形成的幾個重大轉折
引言人:台大校長李嗣涔教授
時間:2006年3月24日 晚上7:30~9:00
地點:誠品信義旗艦店6F視聽室

第二講
講題:中國國族主義發展的歷程
引言人:未定
時間:2006年3月31日 晚上7:30~9:00
地點:誠品信義旗艦店6F視聽室

第三講
講題: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引言人:聯合報前社長張作錦先生
時間:2006年4月7日 晚上7:30~9:00
地點:誠品信義旗艦店6F視聽室

注意事項:講座皆為免費入場,於講座開始前一小時發放號碼牌,半小時前開放入場。座位有限,請儘早入座,以免向隅。
主辦單位:誠品書店、英文漢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漢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2巷16弄5號3樓
電話:(02)2763-1452 ext 338
e-mail:service@mail.echogroup.com.tw

2006/03/21 12:39 PM, from 路人甲

To 路人甲:

謝謝! ^^

2006/03/21 12:44 PM, from momizi

不好意思,冒昧插進兩位對於版面的討論,
相較於有點怪怪的序言,對於這本書,我更感興趣的是它的封面設計。

與版主不同,我是在敦南誠品的新書架上見到這本書的。看到書的當下只覺有趣。
首先,說是「新」書,可書看來卻一點也不新。整本書用古舊味濃厚的長卷包裹著,標題用的是重重的、不知加粗了幾倍的黑體(應該是黑體吧?!),再加上穩重......嗯,非常穩重的書名,怎麼看都覺得該是本「老」書。

再來是上頭那本供人試閱的樣書。老實說,看到樣書的模樣,讓我非常、非常非常驚訝,由於底下就是封膜包好的新書,所以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封面上原本精緻漂亮的中國傳統的山水畫,不過那本已開封,翻閱不下數百次的樣書,模樣卻慘不忍睹──完全看不出封面原本的圖案,特殊印刷的顏料(我推測?)剝落的亂七八糟。看到封面裡大剌剌印著「封面設計:黃永松」字樣,不禁令我好奇,他的設計,是什麼?

我推測,書封這幅黃河圖的長卷,當是特地為了書名及內容所做的設計;而封面正好對到長卷中黃河入海的景象,想來也不是巧合,應是為了呼應許教授在序言中所說「我們現在正在江河入海之際,回顧......矚望......」所言之心境。
再說選紙方面(或該說是印刷技術?),設計者應是為了營造出如長卷般絹絲的質感,所以選用了這種不是十分常見的封面紙張(或是印刷方式?)不過這讓我想到,這特殊的紙張,說不定正是造成樣書斑剝的主因(比如說墨水不易沾附之類的),而這一點,設計者在仔細選出最能印出絲絹光澤的紙的當下,有沒有想到?

帶書回家之後,沒幾天,我的書皮也開始剝落,越來越有「老書」的樣子,我相信等我看完,它應該也是相當的「慘不忍睹」。
不過,我開始覺得──這種想法或許過於浪漫與後現代──這或許也是設計者設計的一部分?
讓我在閱讀一本書,一本關於歷史的書的過程中,居然可以從一個封面,實際經歷一場由絢麗到陳舊的轉變,參與了一本書走入歷史的過程?

在我一向的概念中,這類「文字書」(包括小說、論述......簡言之就是字量多,以閱讀文字為主的書)設計沒什麼重要,重要的是書的內容,絢麗的設計頂多是吸引我在漫漫書叢中拿起它的一點蜜罷了,但也僅止於那一點蜜的功能。
老實說,這本書特殊的封面,一開始的確是吸引我拿起它的主因(不過吸引我帶他回家的,是那「不甚好讀」的序言跟目錄)。但當我開始看它之後,一方面是本身對這類的內容有興趣,覺得好看;另方面,我開始觀察這本書的變化,猜測設計者的意圖,體會出興味,而有了上面這番文字。

所以看到兩位對於此書版面的討論,我也有一點點感想。
老實說,這序言我也覺得不好讀,讀的時候老有一口氣提不上放不下的感覺,初次見時,直覺在文字書上玩這種小把戲沒必要,明顯的弊多於利,重點是給讀者帶來困擾。
可是,現在我覺得,這或許是我目前接觸過的,少數有企圖,同時完成度相當高的一本書,因為它想傳遞的訊息,我接受到了(這是指我目前已閱讀的文字內容部分),同時它還讓我想到了一些別的(這是指我上面落落長的、關於封面的猜測)

說穿了,書、文字、圖畫......不就是要傳遞概念跟想法嗎?如果我們現在已經可以接受各式各樣裝置、行動藝術,承認它們不過是一種「表現形式」,而會去試圖理解作者的想法,那麼一本書傳遞訊息的方式又為什麼只能規範在文字裡面?只能規範在傳統書籍的字間行間、天地左右之中呢?

當然,這都只是個人的感想罷了。

2006/03/21 4:49 PM, from 讀書的貓

To 讀書的貓:

謝謝你這麼熱心地回了這麼長一篇文。你提的問題都是大哉問,因我最近事忙,家中又沒網路,恕我只能趁臨時有網路時,先概略回答,來月有網路後,或許再找機會詳答。

他們的封面應該是用絹印套印的,還用了特殊色。這種東西華麗有餘,卻不耐磨,我自己在讀的這本,從買來到現在不到一個月,書背與封底接合處,有文案的那塊已經磨到不見,序那幾頁紙也要掉要掉的,我不是多用功的學生(慚愧),但絕不是不愛惜書的人,如今精讀才讀到漢代的天人關係,不到全書三分之一,正常情況下,新出版的書怎可能以如此高速的速度韋編三絕?這就是書在設計時沒有好好考慮之處。

至於說文字傳達的東西對你有了效果,這是許老師身為作者的功勞。我認為,編輯的角色,應該是要讓作者發光,至少要讓文字如作者之意適切傳達理念,而非用炫耀有餘,貼心不足的設計或排版,讓書傳逹作者意念的效果對半打折扣。

正文寫了這麼長,用意僅是為認識且尊敬的師長打抱不平而已,我也知道在自家關著門雜唸並不能改變些什麼,但目前實在沒有餘暇為此書或任何自身以外的事採取積極行動。只是這本書的封面已斑駁成這樣,我一直在想,我以後要不要把它跟我其他的史學書放在一起?(掉色掉成這樣,直接放在書架上好難看啊 orz )

2006/03/23 6:00 PM, from momizi

追加了一點點補述,有興趣閱讀者請自行捲至正文處。 :)

2006/04/15 6:20 PM, from momizi

從老貓處看到文章
先看到編輯的blog的文章
後來轉到您這裡來

我覺得您是對的
一個有創意的編輯
也要在實際的限制框架中先做好

這是作任何事情要先具備的基本功
謝謝您寫這一篇長文來探討
我們需要有這樣的良性討論出現

2006/12/02 6:53 AM, from twhsi

To twhsi:
不敢不敢,我只是覺得出版業有一些古老美好的標準快要消失,在完全不留痕跡之前,總該有人說句話,當成留個紀錄也好,如此而已。

2006/12/02 7:41 PM, from momizi

今天剛到台大總圖把這本書借到手。這本書真的很搶手喔!我從十月初就開始預約了,到現在才排到;後面也還有人在排呢!

讀了前輩在這邊的分享覺得很有趣。序言的特殊編排我一開始覺得挺新鮮的,不過的確不是很容易讀XD

然後看到上面講到封面,才恍然大悟!原來台大總圖的這一本copy封面如此悽慘,並不是因為前面借閱的人不愛惜,而是它本身就很容易剝落喔!說真的,這本書在台大絕對不到一年,但是幾經轉手,真的已經變成一本老書了>_<

2006/12/21 10:26 PM, from MilchFlasche

總圖嗎,以我心裡的判斷標準,萬古江河的皮那樣是作弊…XDXD
(年代夠久遠,或是大家所熱愛的書才會破破爛爛,我在總圖二樓看到最破爛的書不是帝大時代的書,而是近二十年內出版的浪漫經典系列…)

(附帶一提,事實上帝大時代的書如果狀況不好,就會收到總圖地下一樓去,不會隨便出來見人的 :P)

2006/12/22 1:20 AM, from momizi

總圖帝大時代的時,有的翻開書皮(精裝),內頁被蟲從這一頭蛀到那一頭,一個一個的孔道,頗值一觀。

2008/07/16 3:50 PM, from

封面一定程度的斑剝是很有味道...但得依照內容需求而定,有些硬殼書或包布的書放久了真是好看,但畢竟書封的功用很大一部分是為了保護內頁,大部頭的書是可以買來傳家的,裝禎的紮不紮實很重要,最好可以拿來砸人防身般紮實。

2010/02/23 12:24 AM, from 沒有很會設計







請依上圖輸入檢核碼:


 Cookieに登録?
Trackback
url: http://momizi.z6i.org/mt/mt-tb.cgi/3098
傲慢的笑話
我本來沒想過要在這裡再談一次《萬古江河》,但是當我意外地看到這篇 當一本書的討論是從裝幀開始,一時間有非常多的情緒湧上來,想了很久,決定還是把這些很糟的感覺寫出來。...
2006/11/18 11:50 AM, from Momizi's blog

07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Profile
New entries
Archives
Categories
Recent comment
Mobile
qrcode
Links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