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verything means nothing to me (T, F?)
等待時,偶然在 這裡 看到的,實在是很有意思,點進去「詳細」還可以看到每一首俳句的題解(也就是慘劇的詳細經過 XD) 。因為這個活動只放到 3/31,為免日後消失不見,另外給它拍了張 照片 備考。
大概的意思是說這些上班族跟 OL 在職場使用日文輸入法與電腦作業時常常遇到問題,這個活動就是讓他們把自己悲哀的心情與遭遇的悲劇實況寫成俳句投稿。好比說因為選字不夠聰明而打出同音錯誤漢字、不慎用到雙重敬語(在日文中,這麼做不是加倍的尊敬,而是可恥的文法錯誤)、被要求寫「有效果的計劃書」,結局卻一點效果也沒有。也有人抱怨「一輩子不曉得要打多少次 『麻煩您了』」......等等,都是相當經典的職場生態寫照。雖說是廣告性質,但也確實令人不禁為之露出同情的苦笑。
感覺上,自從電腦打字普及後,報紙、新聞、各類文書中的錯字比率飛快的提高,年青人的文字應用、寫作能力急速下降,舉世皆然。
既然說到 salary 就再多說一點點。話說我們內部有個薪資報帳系統,執行檔名稱即是 salary. 在安裝建立資料夾的時候,照說那個放資料庫的資料夾也應該跟著主程式叫 salary,但是反正是裝在 local 端,不需要跟誰連線才能抓資料,我按捺不了心中衝動,將該資料夾逕改名為 "slave" 。(蓋在資本主義的邪惡勢力籠罩下,所有受薪者皆為奴也。)
傍晚時雨,伏在床上,臉貼著印花床單,裹著輕軟的羽絨被,淺眠初醒。音樂放到 Kate St. John 的 “Don't They Know You've Gone” ,間奏正華麗而哀傷地起伏。小白洋燈在床尾的矮窗台上放著微弱的黃光,緹花藍窗帘被燈光映亮,閃著淡淡光芒。從氣窗可以看到,外邊是天光隱沒前的陰靛微灰,零落雨聲穿過陽台,伴著樂音傳入昏沈的腦中。這裡是我已習於生活其間的住所,醒來的瞬間很確定自己在什麼地方,日常慣用的一切都在身邊,無需驚恐於不知置身何處。卻忽然被回憶擊中。
經過一段沒有太大痛苦 (因為都在忙別的事,分散了痛感 XD ) 的漫長等待,今天傍晚,總算讓我等到了 google pages 的通知。於是,雖然明天一早即將要去受苦受難,依然不知死活地,在半小時內用好鄰居網路簡單做了 momizi’s homepage。目前還想不到這個頁面能做什麼,也許把哞米嘰的相關資料都放在一起,變成私書籤大集合吧。之前為了某會的公務而做了一個所有與我的私人 blog、wiki、相本等網頁相關的書籤集,覺得出門在外,無法用自己的電腦及書籤而又想去看看時非常好用,比美味書籤還好用,很可惜放在 NTU 的已被計中刪除,現在有這個頁面來另起爐灶剛好。 :)
待下週有好用網路後,再來慢慢加工生肉。 :)
今天出去吃飯看到這則新聞 女病患婦科內診 控馬偕名醫性騷,或許是為了均衡報導,所以另有一篇 名醫遭指控性騷擾 院方難認同。這種事到底是誰對誰錯,身為被動的閱聽者甚難論斷,而且是不是真的有個畫分對或錯的界線存在,也難以得知。
習慣了在線上寫 BLOG 以便找資料引用,但我住所最近只有撥接可用,不想連線太久,僅扼要用幾句話述敘我對這則新聞的感想:人不是機器或物品,人是人。你是人,別人也是人。除了照顧你自己的,也請照顧其他人的感覺。
這樣說或許太過理想主義,但不僅限醫病關係,日常生活中很多方面也都應當如此。台灣這個地方,太多人是只照顧自己的感覺,而忽略其他人也是有感覺的。這是我最近的日常生活中,最深刻的一個感受。
又及,2002 年上「醫療與文化」課時寫過幾篇報告,因為事情差不多,大環境沒有太大改變,所以我的想法到目前為止也大致沒變。如果有興趣看我與這則新聞類似的一些經歷與想法,可以看個人求診經驗、親友的就醫體驗、個人與親友就醫體驗比較 等篇。(不過因為是作業,所以都有兩三千字之譜,不想看長文者請慎入 ^^|)
話說在2002年曾經有過這麼一件事:
========================
標題 奇美博物館參觀團開始報名
時間 Thu Nov 21 17:58:38 2002
---------------------------------------
奇美博物館參觀團
時間:(2003)二月九日(週日,大年初九)
(以下略)
========================
當時一群奇幻作者組團要去看奇美的兵器收藏,那個時間我人不在台灣所以沒跟,但是我對「台北居然有人要組團去南部看博物館」這件事留下很深的印象,連帶我也就記住了 奇美博物館 這個地方。而且後來我發現這個博物館離我舅舅家非常近,大概從他家開車二十分鐘以內可以抵達,這表示我應該不會找不到那個地方,就更加深我一定要去那裡看看的決心。於是二月初,安排了一下,去了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