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 新劇場版

update: 延長放映時間到 5/1,還沒看的、想再看的人可以趕快衝 :p
see this website: 上映時刻

我不是要告訴你劇情,所以請放心看下去。 :)

因為只演一週,錯過就可能沒有機會看大螢幕放映了,所以即使昨天為了死線累到沒力,最後還是決定把握本週在台北的最後一夜,拖著根本沒看過 eva 的麻雀師傅陪我去看新劇場版。選了大廳放映,號稱可容納千人的日新威秀。

我們在西門町曾有無數的年少回憶,但從 上次同遊西門町 到現在已經兩三年前了,麻雀師傅是最近才再來到台北的外地人,我自己也因為流寓外地兩年而很少去西門町,過去一年間經過西門町的次數不超過一隻手的手指之數。結局是我們幾乎都不認得西門町街道上的店面了,連消磨過無數光陰的獅子林都快忘了。好在路都還在,地方還找得到,但是日新威秀那一段武昌街簡直冷清到不可思議,我不曉得是因為昨天下貓狗雨又適逢週一,還是因為那裡真的冷掉了,我記得六年前,那裡曾經是有無數泡沫紅茶店的地方,人聲鼎沸不在話下,還有著當時我在台北喝過最考究的西式茶館...

1995,那時我還不會上 bbs,甚至連電腦都不會用,家裡也沒有電腦,對於會用電腦的人敬畏萬分。直到 2003 之前,我其實一直沒有看過 eva,但是在 1995年我就已先聽到了大量的音樂 ost,1999 年會上 bbs 後也補追了許多精華區裡的討論串,所以知道 1995 那個時候 eva 有多大的盛名和罵名。

往事已矣, eva 一瞬間也成了十二年前的作品了。1995 看 2014 是近二十年後,於今 2008 看 2014 則是近未來。經過十二年,1995年出生的嬰兒,現在都已經是國中生了,能開 eva 的駕駛員現在已經八歲了,1995 到現在科技早就有了很大的進展,我不曉得現在還有多少人是拿著 walkman 聽錄音帶,但是2014 的真嗣還在用錄音帶聽音樂? XD

去大廳看非常滿意,家裡的聲光效果應該很難比得上。我想,聲光效果上,拿攻殼 2 來類比應算允當。至於劇情,大致上這個序章跟電視版的劇情還沒有很大的分歧,所以你如看過電視版,對劇情的感想應該不會差太多。不過很顯然這片預設大家都看過前作,所以完全沒接觸過的人,例如可憐的麻雀師傅,完全看得一頭霧水。

永遠補不完的補完,要連載(?)四年的連續劇...我們這輩的阿宅們,大概還是會挾著怨言,繼續讓它騙錢下去吧。

| ACG、drama | 01:28 | comments(6) |

【好奇】你的背包裡都裝些什麼?

不要一天到晚寫那麼正經八百的東西,太累。來做點小調查好了,你的背包裡都裝些什麼?

先回答自己的問題。

錢包、鑰匙、手機算是最基本的,台北是多雨之城,所以帶在身上的包,大小至少要能放進折傘。我是女生,包裡當然會有女性用品囉,基本上面紙、生理用品一定要所有的包都放至少一份,以及附鏡子的扁平梳子和護唇膏。因為很怕被蟲咬所以有止癢藥膏。有化妝時當然還會有化妝品。耳塞是出外人的好朋友,隔絕很多不想聽見的聲音,通常也是不止帶一副。

其他的就跟女不女生無關了:筆袋、小刀、記事本、利貼、小手電筒、8G USB 隨身碟,零碎時間可以看的書。耳機、手機傳輸線、手機電池。因為公務需要,所以隨身帶小章(有姓名的連續章)和在 愛印網 做的 e-mail 章。手機裡有記憶卡,可以兼隨身聽,加上內建相機,因此出門大多不會帶相機,但是需要好好拍照時還是會帶。有時會額外整理一小袋辦公用文具丟進包裡,超好用。依據場合,還會有NB、網路線、USB延長線、USB hub、滑鼠墊、網路線、讀卡機、三孔插座延長線、空片、棉套...

嗯,我真的不是資訊業的啦。 XD

(update: 乃大 提醒了我,我有時也會帶水壺,至於筷子...再看看 ^^| )

| 遊玩 | 01:01 | comments(1) |

婦女議題相關

跟許多人比起來,我自認自己絕不是多麼前衛的女性主義者,但婦女處境一直是我默默投予關注的主題,無論是研究或是個人創作皆然。

最近因為工作與學業兩方的機緣,而得到機會新看了一些資料。除了之前已看完的《公主之死》,昨天看完了《婦人王氏之死》,同時還有《臺灣采訪冊》裡關於「(泉漳)分類」之下的一段記載。

因為很 嫌惡 被人抄去看法,所以我對《婦人王氏之死》一書的讀後感便不寫這裡,留給我的課堂口頭及書面報告。

至於「分類」條裡的內容,引用一小段在這邊:「嘗聞起釁之日,有泉女幼為漳人婦者,所道皆漳腔,及禍發,知夫家必不相容,欲奔回父母家,而未知其處,既入鹿,聞喧譁聲甚眾,曰「漳賊婦將放火矣」,群曳泉女於僻處臠殺之,不啻凌遲。及明,父母知之,亦無可如何,聞者莫不縮頸咋舌,心膽俱碎。」

不管時間地點身分貴賤,群眾暴力下,結局都是一樣恐怖而不幸。聽聞最近的 東石鄉相關新聞,令我產生某種奇妙的逆轉感。(以住得離這二地都很遠的人的角度來看,東石與鹿港相距並不是太遠,現在的行政規劃是相鄰的隔壁縣,康熙年間應該是同屬彰化縣吧,頂多跟今天一樣也是隔壁縣,懶惰查了。)

因為不想拿寫功課的態度來寫 blog,所以僅列出四份資料,全部都和婦女嫁人後的處境相關。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才會被收錄在專書裡。東石鄉的事情才發生沒幾天,還不會立刻有太多專文來談,日後應該會有人想用來做研究吧。「 東石鄉民為什麼生氣?」算是我看到第一篇以女權角度去看這則新聞的文章。雖然引用了連結,但不代表我完全認同這篇文章的說法。

只是,在心頭纏繞的疑問是,同樣是人,同樣是女性,為什麼就是會有某幾個「婦」的處境充滿不可思議的艱難,除了社會風俗、時代風氣、命運,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解釋呢?

| 札記 | 01:48 | comments(5) |

流寓(2)

這年頭的人都逐工作而居,我不知不覺也成為其中一員。南來北往的生活過了兩年多,可是到現在,還是不太能適應這邊,不管是氣候、生活方式、習慣、食物口味、人們的往來態度。

每次來總是翻山越嶺的苦旅,自己一人開車的旅程很累,上課之前能的話先睡一下,上課才有精神聽課做筆記,不會中途昏迷。上完課當然會放學,但星期二放學後卻還要等個幾天才能回到我想回去的地方,那一夜的心情總是難過的。

疏離感以每週三沒課的日子為最。

每週三,我總在六點多天黑之後出門晚餐,不管吃什麼,或有什麼能吃,都不覺得合口味,反正只是打發饑餓感罷了。吃完並不想立刻回到房裡把自己關起來,但是在這區無趣的街道上也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此地的唯一好處是不太下雨,所以可以很放心地趿著像拖鞋一般的涼鞋踱呀踱,一圈又一圈地,像老鼠跑籠子一樣,沿著附近的街道上晃盪,等覺得差不多了,便去附近唯一的一間新書店 index 書。總覺得它是這像精神荒漠般的區域裡的唯一綠洲,為了它給我的些許解救之感,雖然在這裡買匪書比台北我熟悉的那些店貴(事實上根本就是從那邊批來的,看封底的「申請人名稱」標籤就知道),還是會以一個月一本的程度讓人家賺一點,聊表心意。

看著這裡的天光,呼吸街道上的空氣,我當然是真實地在此地生活的。但要說成「應該」融入本地生活,我又沒有要出來選政治人物,也不是嫁來這邊,過沒幾天就要回父母所在的城市,似乎並無必要。然而卻也無法真的如此灑脫地想,在這裡的時間,我總是對於無法融入的事實感到耿耿於懷,對自身的一切深感無能為力。

平時避免去想的事情,在隻身一人的時刻意識得倍加清楚。「離開這裡,就是我的目標」,是啊,一直是這樣,我總是在算著時間等著離開。但是離開,回到原來所居的地方,真的就會比較好了嗎?

| 城市 | 22:44 | comments(0) |

誠品=氣質?

難得在台北,趁轉車之際趕快 index 一下各個書店,希望能灑到一些功課要讀的書。因為功課用書不好找,所以 不得已 進公館誠品看一下會不會有什麼收穫。

沿路小心不要踩到坐在通道、樓梯地上忘我看書的人們。好不容易到了最角落的歷史書區,一個小女生坐在┌ 型的牆角地上,看她自己的照片本。隔壁一櫃,一個男的站在書架前,緊貼著書櫃,為了他自己的方便,把他正在看的書放在平台上,身體緊貼書架。書店裡常遇到擋住書櫃的人,我又不喜歡跟陌生人開口,所以我通常是從縫隙去看有什麼書,但是他貼得那麼緊,讓我完全看不到。┌ 型的歷史書區共五櫃,他們兩個人就擋住三個櫃,我在那裡繞來繞去,想要看到被他們擋住的書櫃,但這兩個人完全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一動也不動。當真覺得都不會有人想要看歷史學的書嗎?我不是故意拿一個塑膠袋裡面裝一支 wifi-ap+20米長的網路線在好天氣的星期六下午去誠品,實在跟我的目標區──史學書區完全搭不上關係。但是看起來,那兩人也跟買書扯不上關係。

我應該要叫他們讓讓嗎?他們是在做什麼啊,看不花錢的書,看自己的照片,後者的行徑尤其令人髮指。要有不花錢的地方坐,妳可以去溫州公園,不必坐在那裡擋路。真正要去找書買書的人,卻被兩個視他人為無物的傢伙擋住看不到目標,一旁辦自行車同好會,又是投影布幕又是麥克風的,吵得像菜市場。

這些不在乎他人走路方不方便的人與活動讓我覺得不悅,所以我就走了。雖然確實看到了一本我在台中怎麼也找不到的書,反正總不會只有這個不打折的店才有吧。我真的不理解一堆人進了書店不買書,只坐在地上看免錢的書是什麼心態。就書的價值而言,若真的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理解作者要傳達的事情倒也可以,做跟書一點關係也沒有的活動,像上面提的看照片,或是如我以前看到的,在書架前面睡覺睡到嘴巴仰天大張,簡直莫名奇妙。

回來想到那本想拿卻不爽拿的書還是很悶,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覺得誠品是個很蠢的地方,或是真的以為進了誠品就會有氣質?於是就把 「誠品 蠢」、「誠品 氣質」key 進 toolbar 裡 search 看看。您也可以試試。果然有很多人覺得誠品是用來練氣質的地方。拜託,人家的場地是要拿來賣書賺錢,氣質不是把自己放在一個特定空間裡就會有的。

我忍不住想,是不是因為大家都只想佔人便宜看免錢的,又想速成的擠身那個想像中的上流社會,所以才會有之前的「寄售制」風暴?很久沒心思關心出版界的事情,我也不知道後來變成怎樣了,這裡並不是說書店應該比照慈善事業,而不該看重自己的利益,但是這整個想過來,因為只想佔人便宜、不想花錢買書的人多了,書店就只好往別的方向去搞錢,從書店的經營方式到裡面活動的人,不外是個功利與做作共同體而已。那麼,有什麼因就有什麼果,扣去我所知道的各項成本之後,如果繁體字書仍然越來越貴,背後真正的原因恐怕是社會共業。

| 札記 | 22:27 | comments(4) |

07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Profile
New entries
Archives
Categories
Recent comment
Mobile
qrcode
Links
Others